2024年以来,千阳县聚力“一城三区四基地”战略布局,持续深化“四年活动”,着力稳增长、强产业、防风险、惠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平稳增长。
一、总体情况
1.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宝鸡调查队反馈,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57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53元,增长7.5%。
2.增速符合预期,但总量较低。2024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26593元,增长6.3%,与GDP增长基本同步,但收入水平和总量不高,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420元。
3.城乡差距持续缩小。2024年城乡收入比2.21,较上年缩小0.06。
二、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及特点
1.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呈现两降两增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占主导。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已全部实行公务员职级并行制度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新政策惠及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24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薪酬和奖金发放执行到位;全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务工人数43016人,其中本地就业11296人,总收入3.9亿元,较上年增加0.4亿元,促进了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二是经营性净收入呈下降态势。全县服务业发展态势平稳,叠加假期旅游人数增加,餐饮、住宿、旅游服务等需求上涨,但受经济低迷影响,建筑工程、交通运输、装修等经营户营收降幅明显,以样本户为例,从事交通运输的调查户,由2023年开户时的4户降为1户,从事天然气安装工程和建筑工程的2户经营大户2024年承包工程减少,收入大幅降低。
三是财产净收入保持平稳。租房需求减少,租赁价格承压,外加银行降息等因素,影响了我县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增长。
四是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我县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退休养老金和扩大医保适用范围;发放退休人员节日慰问,促进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稳健增长。
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三增一降
一是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以来,我县积极落实就业保障政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本地大小工价持续上涨,本地大工240-260元/天/人,较上年上涨30元/天/人,增幅14%;小工120-150元/天/人,较上年上涨20元/天/人,增幅18%,全县新建、续建项目80个,总投资41.74亿元,吸纳3000余人实现就业。就业举措和投资不断增长,有效促进了就业和群众收入增加。
二是经营性净收入呈负增长。主要是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小麦价格从2.6元/公斤下跌到2.48元/公斤,玉米价格2.7元下跌到2.32元/公斤;牛羊肉价格持续低迷;西瓜、樱桃等瓜果类价格下浮30%,农业经营利润明显减少。以样本调查户为例,闫家庵调查点1户调查户种植小麦、玉米共280亩,今年利润减少2成,朝阳、北台2户畜牧业养殖大户利润降低,其余农村调查户农业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三是财产净收入增长放缓。2024年,千阳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342元,较上年增长3.0%,占比2%,在收入四大项中占比最低,主要是银行降息以及部分群众土地流转费未及时兑现。
四是转移净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主要外出人口寄带回收入、城乡居民养老金和政策性补贴补助。我县针对重点群体开展就业帮扶 ,全年转移就业31720人,总收15.22亿元,较上年增加1.2亿元。农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提高20元,惠及24393人,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补助,已全部补发到位。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措施
我县居民收入还存在总量偏低,与省、市差距持续拉大,结构不够优化,较大程度依托外出人口和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比较低,以及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
一要积极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突出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培育、引进农业深加工企业,建立工作机制,专班研究推进,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我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7家以上,进入全省中前列,带动我县苹果、奶山羊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农产品在产地端实现商品化 ,扩大农民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就业创业,提高农民来自农业领域的多元化收入。
二要加快园区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园区保障就业能力。加强园区工业企业的岗位对接培训,不断提高我县劳动力就业技能,尤其是关键技术岗位本土人才的比例。大力引导企业加强职工薪酬待遇保障,不断扩大县内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三要进一步完善提升联农带农工作措施,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全县上下要围绕苹果、奶山羊首位产业,聚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苹果、奶畜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植大户,支持引导华圣、飞天羊乳等现代农业企业与种养殖户建立长期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分享收益、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