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1.做好食品标准宣贯,配合开展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促进标准制定与执行有效衔接。
二、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水平
2.进一步推进医防融合,加强业务培训指导,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能力。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为食源性疾病诊断提供病原学确证,通过对特定病原体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和流行趋势。
3.结合辖区食品安全形势、产业特点和监管需要,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贯彻落实《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完善监测报告机制,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提高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4.全面提升风险监测工作质量,明确风险监测职责和工作程序,定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培训指导。持续完善落实风险监测会商制度,切实发挥风险监测工作实效。
三、实施国民营养计划,落实合理膳食行动
5.配合开展食物成分监测,建立中国居民的食物成分、人群营养健康、食品标签等相关的数据库,构建全国油、盐和肥胖率等营养健康评价指标分级地图并推动属地应用。
6.推动“减盐、减油、减糖”的“减”目标与新一代营养健康食品的“加”效应形成双轮驱动格局,提升消费者科学认知,促进平衡膳食。
7.配合做好食品、营养、医学等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锻造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
8.创新营养科普信息表达形式,针对性拓展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普及到全民。
9.强化营养健康工作协调机制,推动营养健康纳入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和健康单位、健康社区等健康细胞建设,营造各方参与的营养健康社会氛围。
10.组织实施对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指标的监测评估,开展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动国民营养计划实施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四、健全支撑与保障,夯实发展基础
11.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标准、事故和信息处理的能力需求,加大人力资源配置,充实食品安全、营养、检验分析、统计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12.发挥卫生健康系统食品安全专家库作用,创新人才培训模式,有重点地开展分级、分类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战性。
13.提升疾控机构风险分析研判和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并以校医、基层卫生人员为重点培训对象,开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报告人员培训。
14.补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与营养能力缺口,疾控中心设备配置标准满足风险监测评估和营养工作需求。
15.加强风险交流和科普宣传工作机制和专家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吸纳多行业、多专业领域人才,支持日常科普宣传和舆情处置相关风险交流。
16.做好食品安全宣传周、全民营养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科普宣传。分重点区域、场所、时段、人群等,结合主要健康危害因素,充分利用信息化、新媒体等手段,推进风险交流和科普宣传深入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