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千阳县护理事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

发布时间: 2023-08-17 11:52:34

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对全面推进健康千阳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我县护理事业建设步伐,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改善护理服务,满足护理需求,根据《宝鸡市护理事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千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健康千阳行动(2021-2030年)》等要求,结合我县卫健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健康千阳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丰富护理服务内涵与外延,提升护理管理水平,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护理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护理工作服务于人民健康,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护理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建立完善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优质高效护理服务体系。

2.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核心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创新护理服务模式,实现护理高质量发展。

3.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加快补齐护理领域短板弱项,提高妇儿、老年、康复、中医等领域护理服务能力,发展社区护理、居家护理和安宁疗护等服务,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提高护理服务的可及性。

4.坚持改革创新发展。顺应护理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护理领域群众新期待,把握护理工作特点,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着力推动护理服务改革与发展,持续增强护理发展动力。

三、发展背景

截至2022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5个,包含乡镇卫生院8个,村卫生室70个,门诊部1个,卫生诊所1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857名,包含执业医师225名,执业助理医师54名,注册护士421名。全县实际开放床位634张。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4.3人,护士占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为49%,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之比为1:1.51,护理人员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为0.66:1,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护士总量的比例为81%。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县护理事业发展达到以下目标:

全县护士总数达到448人左右,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6人,护士队伍数量持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责任制整体护理有效落实,护理服务更加贴近群众和社会需求,中医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重点护理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护理内涵外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老年、中医、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供给显著增加。护理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调动护士队伍积极性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专栏1  千阳县护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5年

性质

1.注册护士总人数(人)

448

预期性

2.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4.6

预期性

3.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之比

1:1.54

预期性

4.二级医院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

  二级医院病区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

0.70:1

0.50:1

约束性

5.在基层医疗机构从事工作的护士数(人)

123

预期性

6.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县护士总量的比例(%

95

预期性

7.护理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比例(%

90

预期性

8.新入职护士参加培训比例(%

90

预期性

9.相关紧缺护理专业护士参加培训比例(%

90

预期性

备注:1.相关紧缺护理专业护士包括:老年护理、儿科护理、重症监护、传染病护理、急诊急救、康复护理、中医护理专业护士。

2.千阳县各医疗机构护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2025年规划情况详见附件。

五、主要任务

(一)完善护理服务体系

1.优化护理资源布局。结合我县人口结构变化、疾病谱特点及群众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加强顶层设计,聚焦短板弱项,健全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的护理服务体系。县级医院主要以常见病、多发病护理为定位,严格按照《“十四五”时期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工作方案》相关要求,积极加强与建立了帮扶关系的三级医院的交流对接,充分借助其优质护理资源和师资力量,不断强化护理队伍能力建设,健全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机构主要以发展老年护理、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为重点,依托县域医共体和医卫进基层两大平台,主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逐步完成农村地区护理事业改革转型。

2.增加护理服务供给。盯紧我县卫健系统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给予技术指导,早日落地惠及群众。推动医疗资源盘活,将部分乡镇卫生院转型为护理院、护理中心等。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护理院(站)、护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的床位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家庭病床、居家护理服务,有效扩大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居家护理等服务供给。

(二)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3.持续增加护士数量。尽快对标进行护士队伍扩充,特别是要重点提高相关紧缺护理专业的护士以及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护士占比。推动医疗机构根据功能定位、服务半径、床位规模、临床护理工作量和技术要素等科学合理配备护士人力,依法保障临床一线护士数量达标,各临床护理人员配比合理,满足临床护理服务需求。

4.加强护士培养培训。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多边化护士培训制度,将护理类别纳入我县每年的医疗卫生单位岗位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中,加强全员“三基三严”培训,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素质,强化新进护士及低年资护士培训,加大紧缺专业护士培训。多角度、多层面加强日常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护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科学合理安排护士培训考核,采取多样化、人性化的培训考核方式,缓解护士工学矛盾。

专栏2  护士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一是护理管理人员培训。手把手经验式带教与“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线上优质培训资源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对护理部、护士长等护理管理岗位人员培训,提升护理理念和方法,适应现代医院管理要求。到2025年,全县护理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比例不低于90%

二是新入职护士培训。参照《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制定细致周全的培训计划;以“老带新”模式为基础,加强护理部-护士长-带教老师的三级监管;建立健全新入职护士培训机制,定期组织考核,尽快提升新进护士独立、规范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到2025年,二级医院能够结合实际规范开展新入职护士培训,参加培训人员比例不低于90%

三是紧缺专业护士培训。根据国家宏观发展规划,结合全县发展需要,重点对从事老年、康复、传染病、重症监护等紧缺护理专业的护士开展培训,提升护理专科技术水平。到2025年,以上专业护士参加培训比例不低于90%

四是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培训。加快老年护理队伍建设,督促各医疗机构按照《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对各单位正在或者准备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开展培训。到2025年,老年护理岗位护士参加培训比例不低于90%

5.探索护士发展路径。督促各医疗机构根据国家卫健委专科护士培养方案,结合医院发展需要,持续将专科护士培养纳入护理工作计划,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明确不同等级、不同专业专科护士工作职责和内容,积极引导专科护士参与科室管理、科研创新等工作,探索发展专科护理门诊,持续挖掘专科护士潜力,全面提升专科护士职业内涵。

6.保障护士合法权益。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关于关心关爱医护人员的要求,在护士执业环境、薪酬待遇、培养培训、专业发展等方面创造好的条件。为护士提供必要的卫生防护和医疗保健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护士在职业环境中可能受到的危害,切实维护和保障护士合法权益。

7.调动护士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医疗机构完善护理岗位管理制度,推进同工同酬落实,实现护士从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健全完善护士队伍激励机制,实施科学的护士评聘考核和绩效考核,强化临床导向,深耕临床护理实践,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护士的关心爱护,关心护士身心健康,听取护士心声诉求,改善护士执业环境,了解护士职业发展需求等,以多层次的人文管理提升护士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职业获得感。

(三)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

8.持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我县“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年”和“人民满意医院(卫生院、卫生室)建设”活动精神,完善符合新时期、新形势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做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夯实基础护理质量,强化护理人文关怀,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实现优质护理服务扩面提质。逐步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提升患者获得感。

9.提升优化护理服务能力。县级医疗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学科的引领带头作用,深化服务内涵,优化服务方式,加快发展多学科联合诊疗,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以多学科专家组为依托的有机结合,促进经验护理向精准护理的转变,推动护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乡镇卫生院对标县级医院护理工作模式,积极结合自身特点,加快推动护理工作改革,完善配套制度规范、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质量监管,优化服务质量,逐步融入全县护理事业发展大局。

10.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结合分级诊疗要求和群众实际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创新发展多元化的护理服务。支持医疗机构积极提供延续护理、上门护理等服务,将机构内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居家,为出院患者、生命终末期患者或行动不便、高龄体弱、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便捷、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

11.加强护理学科建设。以满足重大疾病、重点人群的临床护理需求为导向,加强护理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带动护理人才培养和护理服务能力提升。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着力构建基于循证基础和临床需求的护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切实提高医疗机构间护理同质化水平。

12.加强护理质控建设。积极发挥县级护理质控中心作用,按照市级质控中心制定的质量考核标准及技术操作规范,组织质控培训,开展质控督导,监测全县护理质量状况(含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敏感指标、护理不良事件等)并引导改善,达到医疗机构间护理同质化要求,促进全县护理管理能力和护理服务效能提升。

构建并实施系统化的护理质控指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医疗机构加入中国护理质量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质量改进目标,实现持续质量改进和全面质量管理,达到改善患者健康结局、提升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四)补齐护理短板弱项

13.加快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推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加快落实国家关于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根据辖区内老年人群的规模数量、疾病特点、医疗护理需求等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床位数量。培养从事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的人员,探索建立和发展医疗护理员职业队伍,扩大老年医疗护理人力资源,更好地适应老龄社会需求。对接失能老年人迫切需求,加快发展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和长期照护,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护理、日间护理服务等。

专栏3 老年医疗护理提升行动

增加老年医疗护理资源。通过将床位利用率不高的基层卫生院转型扩建,增加提供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的机构和床位数量,逐步满足辖区内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

提升从业人员服务能力。按照《医疗护理员培训大纲(试行)》,加快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对拟从事或者正在从事医疗护理员工作的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为老年患者提供生活照护的从业技能。

推动老年居家医疗护理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按照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要求,因地制宜扩大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供给。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方式,积极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

14.提升基层护理服务能力。以管理、技术、专科、人才为切入点,以提升专科护理能力为重点,借助医卫进基层活动平台,切实发挥县级医院优质护理资源的帮扶带动作用,通过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镇村护士队伍建设,增加镇村护士人力配置。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加大镇村护士培训力度,切实提高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在常见病、多发病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专业方面的服务能力。

15.加快发展安宁疗护。按照《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结合分级诊疗要求和我县群众迫切需求,规划建设一所安宁疗护中心,设置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数量。根据国家《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及相关技术标准,培养培训从事安宁疗护服务的专业人员,通过规范从业人员实践行为,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患者的痛苦和不适症状,切实提高生命终末期患者的安宁疗护质量,最终达到逝者安详、生者安宁、观者安顺的安宁疗护目的。

(五)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县域医共体建设,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结合国家发展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等要求,在着力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突出强调护理信息化模块的重要性。

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护理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护理服务。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建立跨机构护理服务流通机制,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降低护士不必要的工作负荷。建立基于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具备护士人力调配、岗位培训、绩效考核、质量改进、学科建设等功能的护理管理系统,进一步实现护理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

(六)推动中医护理发展

健全完善中医护理常规、方案和技术操作标准。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医护理进一步向基层和家庭拓展,向老年护理、慢病护理领域延伸。强化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切实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能力。

专栏4  中医护理建设提升行动

组织开展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培训项目,鼓励医疗机构培养中医专科护士,培养一批热爱中医护理事业,理论水平较高,专业技术精湛,能较好运用中医药知识技能开展护理工作的骨干人才。

中医护理人员培养分三个阶段,一是与本地区中医护理水平高的三级医院建立合作培养关系,积极开展中医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在全县选派培训中医护理从业人员5人以上;二是以第一阶段培养的人员为师资,在县域内开展中医护理培训,培养出一批合格优秀的中医护理人员;三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关业务,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夯实基础,逐步构建起规范合理的中医护理服务体系。

引导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发展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加强宣传推广,造福广大群众。

(七)深入护理交流与合作

深入发展护理领域的合作与联络。组织并鼓励医疗机构积极与省市级医院、周边县区医疗机构以及县域内各医疗机构进行护理工作交流学习,在护理管理、制度政策、人才培养、护理技术等方面加大交流合作的力度。充分借鉴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健全完善护理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十四五”时期推进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我县护理事业因缺口较大而面临的发展紧迫性,要切实将护理工作纳入健康千阳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持续深化医改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部署,同步推动实施。各医疗机构负责人要明确第一责任人职责定位,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确定本院护理工作发展方向,制定本院护理事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年8月底前上报),贯彻落实护理改革政策,推进儿童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安宁护理等护理工作同步建设,逐步形成我县护理事业“一院一特色”的总体布局。

(二)强化督导监测评估

医政股负责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对各医疗机构的方案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终期评估工作。定期监测评估工作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可行性整改,督促相关单位按时间节点整改到位。2023年内,县卫健局将对全县各医疗机构贯彻落实本方案情况进行阶段评估,2025年组织开展终期评估,并对推动情况予以通报。

(三)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各医疗机构要对照本方案要求,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工作。紧紧聚焦主要服务对象护理需求特点,及时制定本单位护理事业发展规划,在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勇于先行先试。在推动实施过程中,注重总结经验,分步推广实施。县卫健局将对创新典型经验予以交流推广,以点带面,推动我县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四)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各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新媒体形式,结合线下宣传,采取生动鲜活的表现形式和灵活新颖的的传播方式,积极做好护理事业发展政策解读和舆论导向。尊重首创精神,树立先进典型,宣传经验做法,增进全社会对护理工作和护士队伍的认识和理解,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护理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