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财政局局长 张元锋
(2022年8月18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我县2021年度财政决算情况向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作报告,请审议。
一、2021年度财政决算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2021年,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为7205万元,在执行中,由于经济发展、税收增长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462万元,占年初预算7205万元的103.6%,同比增长6.4%。
202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33,384万元。(1)一般预算收入7462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987万元,同比增长7.3%;非税收入完成2475万元,同比增长4.7%。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6.8%。(2)上级补助收入114,126万元,分项目为:①返还性收入1307万元。②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93,163万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38,585万元(均衡性转移支付38,250万元,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经费省级补助61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274万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收入325万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收入8075万元,固定数额补助收入6445万元,结算补助收入3122万元,贫困地区转移支付6547万元,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30,056万元,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8万元。③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9,656万元。(3)债券转贷收入10,053万元,其中,新增一般债券收入4414万元,转贷再融资一般债券收入5639万元。(4)上年结余160万元。(5)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583万元。
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情况
2021年,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20,424万元。在预算执行中,根据可用财力和支出项目增加的实际情况,经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批准,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调整为124,965万元,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24,965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同比下降15.9%(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特殊转移支付的退出和上级专项转移支付的减少)。
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661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1.7%,同比下降14.1%,少支2397万元。
国防支出24万元,同比下降11.1%,少支3万元。
公共安全支出4047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2%,同比增长2.6%,增支104万元。
教育支出23,210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8.6%,同比增长4.3%,增支946万元。
科学技术支出175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同比下降2.8%,少支5万元。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440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2%,同比下降56.7%,少支1884万元。
社会保险和就业支出14,646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1.7%,同比下降15.4%,少支2638万元。
卫生健康支出9032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同比下降15.4%,少支1640万元。
节能环保支出5182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2%,同比下降3.2%,少支172万元。
城乡社区支出3047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4%,同比增长12.9%,增支347万元。
农林水支出34,955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8%,同比下降14.8%,少支6065万元。
交通运输支出2724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2%,同比下降38%,少支1669万元。
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675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同比下降56.1%,少支863万元。
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10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同比下降21.1%,少支56万元。
金融支出30万元,同比下降23.1%,少支9万元。
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763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同比下降35.2%,少支414万元。
住房保障支出7497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同比下降44.7%,少支6071万元。
粮油物资储备支出78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同比下降39.5%,少支51万元。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184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同比增长24.9%,增支236万元。
其他支出51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0.4‰,同比下降95.9%,少支1194万元。
债务付息支出1323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1%,同比下降7%,少支98万元。
债务发行费用支出11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0.1‰,同比增长10%,增支1万元。
3.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支结余情况
2021年,财政总收入133,384万元;财政总支出133,11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24,965万元,上解支出451万元,债务还本支出6503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97万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268万元,予以结转下年,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2021年,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我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17,00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为22,078万元。在执行中,由于年内部分收支发生了变化,经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批准,将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调整为21,343万元,将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调整为21,360万元。
1.政府性基金收入决算情况
2021年,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1,359万元,占调整预算21,343万元的100.1%,同比下降40.3%。(1)本级收入17,177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6,919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76万元,污水处理费收入82万元。(2)上级补助收入1882万元。(3)转贷新增专项债券收入2300万元。
2.政府性基金支出决算情况
2021年,全县政府性基金支出21,360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同比下降4.5%。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为: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14万元,占基金支出的3.81%。
城乡社区支出17,705万元,占基金支出的82.89%。
其他支出2565万元,占基金支出的12.01%。
债务付息支出190万元,占基金支出的8.9‰。
债务发行费用支出3万元,占基金支出的0.1‰。
抗疫特别国债支出83万元,占基金支出的3.9‰。
3.政府性基金结余情况
2021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7,17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882万元,转贷新增专项债券收入2300万元,上年结余4763万元,调入资金168万元,收入总计26,29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1,36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6万元,专项债券还本支出183万元,支出总计21,549万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4741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决算情况
年初我县国有企业无国有资本收益,故未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于年内国有资本收支发生了变化,202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7万元。其中,上级补助收入7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4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3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2021年,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我县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为19,952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为15,969万元。
1.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决算情况
2021年,全县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17,281万元,占年初预算19,952万元的86.6%。(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755万元,其中,个人缴费收入2044万元;财政补贴收入4088万元;集体补助收入21万元;利息收入315万元;委托投资收益278万元;其他收入3万元;转移收入6万元。(2)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0,526万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5885万元;财政补贴收入4251万元;利息收入32万元;转移收入358万元。
2.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决算情况
2021年,全县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16,442万元,占年初预算15,969万元的103%。其中,(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198万元,其中,基础养老金支出3610万元;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426万元;丧葬补助金支出143万元;转移支出19万元。(2)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2,244万元,其中,基本养老金支出11,908万元;转移支出12万元;其他支出324万元。
3.社会保险基金结余情况
2021年,全县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7,281万元,上年结余27,570万元,收入总计44,851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6,442万元;收支相抵后年终结余28,409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26,019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2390万元。
(五) “三保”预算执行情况
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统筹财力,按政策落实各项民生配套资金,按时发放干部职工工资及津补贴,有效保障县镇机构的正常运转。2021年“三保”支出预算104,099万元,其中,保基本民生预算50,883万元,保工资预算48,059万元,保运转预算5157万元。2021年“三保”实际支出104,099万元,其中,保基本民生支出50,883万元,保工资支出48,059万元,保运转支出5157万元,“三保”支出保障责任落实较好。
(六)政府性债务情况
2021年,上级下达我县限额内政府债务总限额为76,740万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68,463万元,专项债务限额8277万元。截至2021年底,我县限额内政府债务余额为55,201万元,其中,一般债务47,445万元,专项债务7756万元。2021年当年新增债务6714万元,其中,一般债务4414万元,专项债务2300万元。我县限额内政府债务控制在上级下达的限额以内,总体上安全、可控。
二、2021年财政主要工作
2021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议和审查意见,准确把握财政职能定位,认真谋划、主动作为,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扎实推动转型发展,确保我县经济社会平稳有序运行。
(一)落实积极政策,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税费负担。优化财政扶持政策,保障疫情期间一揽子惠企利民政策落地见效,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努力稳企业保就业,集中财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让企业尽享政策红利。
(二)聚焦组织收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加强财源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建材等优势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发展,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广泛培植财源,为财政增收奠定良好基础。面对经济下行、财政收入放缓的巨大压力,财税部门努力克服税源短缺、单一的不利影响,不断挖掘增收潜力,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分析预测,完善税源监控体系;强化部门联动,定期与税务部门交流分析,排查税源、共商对策;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联合税务部门对耕地占用税、房产税进行摸底清查,限期清缴。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强化征管措施,找准薄弱环节强发力,确保应收尽收。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4%,增收461万元。
(三)优化支出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会议费、差旅费等支出。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全年民生支出10.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小财政大民生不断彰显。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投入23,210万元,落实了中小学公用经费、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薄改工程等资金,免除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为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投入14,646万元,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特困优抚等惠民政策,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极大地提升了社会保障能力。投入9032万元,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和双向转诊体系,落实村医补助等政策,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保障疫情防控支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积极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保持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过渡期内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不变,按照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的比例安排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4,587万元,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开展。认真落实脱贫攻坚巡视问题整改,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规范使用。持续增加对农、林、水等领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全年共下达“三农”资金3.5亿元。通过惠农补贴“一卡通”兑付各类惠农补贴11,786万元,受益群众41,674人。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按标准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组干部报酬,确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污染防治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全年安排相关资金5182万元,全力支持绿化造林、农村清洁能源双替代、农村改厕等项目。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年共拨付各类项目资金19,554万元,主要用于老旧小区改造、宝平路拓宽、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专项债券2300万元,用于东城幼儿园项目建设。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效能。预算绩效管理全面推行。将所有预算支出全面纳入绩效目标管理,开展部门(单位)整体绩效、政策和项目绩效自评,将绩效关口前移,对新出台的重大政策、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制定印发了《千阳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行动方案》《千阳县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等制度办法,有力推进了全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海螺水泥项目、农业保险补贴项目、疫情防控经费、春节文化活动等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380万元、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93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6亿元等项目进行了绩效自评。财政监管不断加强。以“财政云”大数据平台和“中央直达资金监控系统”高效运行为支撑,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的监管机制。会同审计等部门,加大财审联动培训整改力度,切实提高会计管理整体水平。强化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和会计管理主体责任落实,抓好单位内控机制建设和执行,将绩效管理贯穿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切实发挥各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政府债务管控,坚决杜绝违规举债,大力化解隐性债务,确保政府债务风险有效防范。继续规范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制度,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2021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总体上是稳健的,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突出问题:一是财源总量不足,骨干财源乏力,财政收入增长后劲不足。二是政府债务进入偿债高峰期,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收支矛盾愈加尖锐,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分析,找准症结,综合施策,切实加以解决,以确保全县财政长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