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文脉肇启・尊师重教与文化根基
“文脉肇启” 展现了千阳深厚的文化底蕴,核心围绕儒家文化遗存与本土文脉的奠基。千阳文脉源远流长,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燕伋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一生三次赴鲁求学于孔子,学成后回归故里,开中华尊师重教之源,所筑“望鲁台”至今犹存,成为尊师重道的永恒丰碑。燕伋与西汉丞相司直郭钦、唐忠烈将军段秀实并称“千阳三贤”。
展厅内播放着燕伋三赴鲁国、设教渔阳的感人故事,两边的展柜分别展出儒学经典四书五经和描写燕伋生平事迹的书籍,旁边还设置了互动区,供参观者留下独特签名。
本单元特别展示了“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复制品)。虽石鼓非千阳出土,但石鼓文《汧翳》《霝雨》篇生动描绘了古代千河(汧河)的景致与捕鱼场景,其大篆书法被誉为“石刻之祖”,是研究先秦篆书的重要实物,为千阳的文脉增添了厚重一笔。
第四单元聚焦千阳作为丝路重驿的繁华与物阜民丰的景象。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文明大动脉,而千阳正是这条黄金通道上的重要节点。
近百件唐代鎏金佛像、30多处佛教寺院的遗迹,以及历年修建的城池集镇、驿站、烽燧等,都印证了千阳驿站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柜中陈列的印章,多为驿站官吏所用或商旅通关凭证,印文里的 “汧驿”“隃麋” 等字样,直接体现了千阳在驿路交通中的行政与实用功能。“隃麋墨”这一千阳“第二宝”。隃麋县因产墨著称,先民们利用当地松林资源创造出的隃麋墨誉满天下。因其品质优良,后世常以“隃麋”代指文墨,相关记载、著作和诗词中屡见不鲜。
展柜中尚家岭遗址出土的战国冰鉴同样引人注目。这个看似构造平平无奇的高大器物,在当时发挥着现代 “冰箱”的作用,是全国范围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战国冰鉴之一。史料记载,秦始皇西巡驻跸尚家岭行宫时,就曾享用过用它保鲜的美食。冰鉴两边分别陈列着柱础和排水管,进一步丰富了对当时行宫设施的认知。
这一单元还展示了汉代的陶器和铜器,其中墙上悬挂的12面汉代铜镜尤为值得关注。两汉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镜形以圆形、半圆形钮为主,也出现了一些伏兽形钮,纹饰表现手法包括平雕、线雕和浮雕。1975年在千阳县城关镇北台村出土的汉代神兽铜镜,直径26厘米,重2.5千克,圆形,圆钮,连珠纹钮座,宽平缘,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神兽,外区饰栉齿纹、锯齿纹及曲线勾连纹,工艺水平和文化价值极高,是国家一级文物。
汉代算筹,是千阳文物三宝之一,目前存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1971年8月,千阳县出土的西汉古墓中,发现了31枚长短相近、粗细相同的鸡腿骨,经考证,这些鸡腿骨就是当时的计算工具算筹,也是我国考古工作中最早发现的算筹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