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北旱塬的褶皱里,千阳县铺展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这个曾以“中国矮砧苹果之乡”闻名的小城,如今正以六大统筹为笔,以改革创新为墨,描绘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奶山羊优质良种输出基地、全省县城建设示范县等荣誉,是千阳干部群众尽心尽力、苦干实干的结果。
三级联动擘画振兴蓝图。千阳县创新构建“县委主责、专班主抓、镇村主战”的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乡村振兴"顶格推进"新范式。通过首创“村分五类”分类施策体系,将全县65个村精准划分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等五类,配套出台差异化支持政策。在“八金八银”示范村创建中,南寨镇闫家村依托非遗刺绣打造庭院经济,年产值突破8600万元;崔家头镇庄科村、南寨镇三合村借力苹果产业形成农旅融合示范带,带动户均增收2万元。这种"精准滴灌"式规划,让每个村庄都找到专属振兴密码。
三产融合激活富民密码。千阳的产业振兴图谱上,“红白绿”三原色格外醒目:13万亩矮砧苹果筑起“红色产业带”,“飞天羊乳”品牌领跑“白色经济圈”,“千阳绣娘”非遗工坊编织“绿色增收网”。全国首创的“333”集体经济模式,催生30个百万村和2个千万强村。更值得称道的是“六大技能品牌”培育工程,257名“苹果师傅”成为行走的“技术大使”,在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推广矮砧技术;200名绣娘让传统技艺变身“指尖经济”,带动1.2万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这种“把农民培养成专家,让技艺转化为产业”的实践,为人才振兴提供新解法。
五网同织构建和美家园。在“三污治理”攻坚中,千阳探索出“粪尿分离+热解处理+生态利用”的环境整治组合拳,96%的户厕改造率、56%的污水治理率背后,是“方便处”到“风景线”的质变。更值得关注的是“五个一张网”建设:全域治水工程让30村7万亩旱地变身水浇田;“1662”物流体系破解农产品出村难题;“1+N”管护模式让脱贫户变身乡村管家。特别是投资23.83亿元的全域治水项目,通过“抽冯济崔”等四大工程,实现从“望天收”到“智能灌”的跨越。
微改微创提升治理效能。千阳的治理创新充满“绣花功夫”:社区“微体系”建设让23项民生服务实现“一站通办”;土地托管“四模式”破解7.2万亩耕地“谁来种”难题;村民积分制将孝老爱亲量化为真金白银。宝丰村连续四年发放教育奖学金,柳家塬村土地托管年增收220万元,这些“治理红利”让村民真切感受到集体经济带来的好处。而“六类四单”矛盾调解机制,通过建立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等六大纠纷化解闭环,连续两年蝉联“全省平安县”。
从矮砧苹果四次“飞天”供货空间站,到莎能奶山羊良种遍布全国;从非遗刺绣登上冬奥舞台,到“四型社区”获省委批示,千阳的乡村振兴实践印证着:只要坚持统筹思维、系统观念,黄土旱塬也能绽放振兴之花。站在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新起点,千阳正以“六大统筹”为舟,以改革创新为桨,向着“关天生态区、宝鸡后花园、幸福新千阳”的目标破浪前行。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在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千阳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