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宣传推广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的目标。
小麦:麦田化学除草,冬前小麦长至三叶期是最佳防治时期,阔叶类杂草可亩用10%苯磺隆可湿粉剂10克兑水30升防治;禾本科杂草亩用10%精恶唑禾草灵30-40毫升或3%甲基二磺隆25-30毫升对水40升喷雾。小麦“一喷三防”最佳时期在抽穗灌浆期,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麦穗蚜田块可亩用5%阿维·高氯或7.5%氯氟·吡虫啉30克+25%三唑酮30克+磷酸二氢钾50克兑水20-30公斤喷雾防治;也可亩用20%联苯三唑磷20克+30%己唑醇10克+济邦生态肥100克兑水20-30公斤喷雾防治。
玉米:1、地下害虫:利用噻虫嗪、吡虫啉等种子处理或种衣剂包衣,可兼治苗期蓟马、蚜虫及灰飞虱等;
2、玉米螟:秋季秸秆还田,减少虫源基数;越冬代成虫羽化初期使用性诱剂诱杀,羽化高峰期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在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或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等药剂与甲维盐合理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其它多种害虫。
3、玉米粘虫:粘虫卵孵化盛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当玉米田虫口密度2代达10头/百株和3代50头/百株以上时,可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成虫发生期在田间安置杀虫灯或用配置粘虫性诱芯的干式诱捕器诱杀。
4、双斑附萤叶甲:遵循“先治田外,后治田内”的原则,成虫盛发之前使用菊酯类药剂防控,如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雾,药剂重点喷在雌穗周围。
5、玉米大、小斑病: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5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