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者专版 > 卫生医疗

隐翅虫常识科普

来源:县卫健局 发布时间:2024-09-19 08:58

一、隐翅虫结构:隐翅虫,是鞘翅目隐翅虫科昆虫。隐翅虫多数细长,体小,两侧平行,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橘黄色,看上去像蚂蚁长了翅膀,一般不到3毫米,最大可达3.5厘米,鞘翅短而厚,后翅发达,起飞时能迅速从鞘翅下展开,飞行结束后叠好重新藏在鞘翅下面;由于隐翅虫使用灵活的腹部将后翅通过折叠收纳,把后翅隐藏在短小的鞘翅下面。因成虫翅不可见而得名,又称“影子虫”,也叫“飞蚂蚁”。

二、隐翅虫的毒素:隐翅虫体内含pH值1-2的酸性液体,属于强酸的范围,又被称为“飞行的硫酸”。

注意:隐翅虫其实是不咬人的,只是因为它爬到人的皮肤上,常常被大家不自觉地打死或压死,这时,会造成毒液大量溅出,酸性值很大,对人的皮肤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但是,隐翅虫对我们造成伤害的根本不是它酸性的强弱,而是毒素,而其中最致命和最常见的一种便是毒隐翅虫素。毒隐翅虫的毒素胜过眼镜蛇毒的强烈接触毒素。

三、感染途径:隐翅虫体液感染人体皮肤的途径有三:一是直接把虫体揉碎在皮肤上所致,称为直接感染;二是虫体的碎片污染了手指,再由手指去摸其他部位导致感染,称为间接感染;三是虫子隐藏在衣物、洗脸巾中,使用时把虫体搓烂使毒液沾污在上面,接触皮肤后导致感染。不管哪种形式的感染途径,都有一个搓揉的动作,这个动作是促成皮炎形状多样、受损面积大小不同的根本原因;直接接触虫体体液是引起隐翅虫皮炎的主要途径。

四、临床表现:隐翅虫侵袭人可引起皮炎,其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6月份开始出现,8~9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10月份减少,与隐翅虫的繁殖季节相吻合。在发生季节,隐翅虫由于灯光引诱进入室内,被人用手在皮肤上有意无意拍打、压碎或搓揉,毒汁溢出后,粘染皮肤和手,手再去抚摸它处皮肤,导致多处皮肤受害,即可引起皮炎,谓之隐翅虫皮炎或线性皮炎。隐翅虫皮炎临床表现为接触毒液数小时到2天后局部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密集丘疹、水疱或脓疱,可发生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有瘙痒、灼痛和灼热感。

必须要重视的是:隐翅虫的液体沾入眼睛,就会引起结膜跟角膜的灼伤,若眼睑受伤后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眼睑、角膜和结膜的损伤,严重的会失明。

五、处理措施:及时彻底地清洗掉受害部位的毒液,减轻对皮肤的损害;

(1)用肥皂反复清洗受损皮肤,

(2)用4%苏打溶液或10%的氨水反复擦抹受损皮肤,中和毒素。

(3)炉甘石洗剂外搽或40%氧化油外用。

(4)红斑性损害可外用去炎松霜、皮炎平、艾洛松等。

(5)外用药物可选0.1%雷夫努尔、3%硼酸水湿敷或蛇伤急救散或用南通蛇药白酒溶液擦抹。有疱疹时禁用龙胆紫液。一般认为油剂会加重病情。

(6)皮损广泛者可用小量皮质激素治疗。可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皮炎的治疗原则处理。

(7)有感染者可用百多邦软膏或者夫西地酸乳膏等。

(8)眼睑受累者可用可的松眼药水。严重者可短期内服糖皮质激素。

(9)一旦被咬并采取上述措施,但症状无明显好转时,请及时就医。

六、驱赶隐翅虫的方式

1.如果发现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不要用手拍打、揉搓,正确的做法是轻轻吹走,或者甩开,然后用清水或碱性肥皂水洗净接触过隐翅虫的皮肤。

2.防止隐翅虫侵入,最好不要打赤膊,睡眠时要挂蚊帐,熄灭室内灯光,。

3.如果隐翅虫出现在家中:可以用胶带粘住,或用纸巾捉住扔掉,注意不要接触到毒液。

4.家中定期清扫,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防止隐翅虫孳生。

5.家里要安装纱门、纱窗。晚上家里不要开太强的灯光;尽量不“摸黑”玩手机,以免吸引隐翅虫。

6.睡觉前检查床上是否有隐翅虫,以免压到。

7.改善校园环境卫生,清除杂草。勤晒床上用品(如棕垫、席子、棉絮等),特别是假期返校时应重视隐翅虫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