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位于关中西陲的小城千阳就自动进入“夜文化模式”的幸福生活中。居民们走出家门,公园里、广场上、体育中心里,到处是进行文化体育活动的人群,跳舞、打鼓、唱戏、打球……
一、“二园二场一中心”构建“十分钟户外休闲文化圈”
千阳县委、县政府陆续投资上亿元改造提升河堤公园、天池沟文化公园、望鲁台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健身中心等户外场所的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二园二场一中心”纵横分布的户外休闲格局,构建城区群众“十分钟户外休闲文化圈”。改造提升后的户外文化休闲场所保证了群众娱乐有项目、活动有场所、休闲有去处。近年来,千阳县累计建成综合文化广场21个,百姓大舞台71个,配备文化体育器材6500件(套),极大满足了群众户外休闲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 四项措施扶持文化社团,培育文化活动“领头雁”
千阳县研究制定了《千阳县文艺组织和文艺社团工作扶持暂行办法》,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增大对文化社团活动扶持、文艺创作扶持、新文化团队的扶持,培育群众文化的“领头雁”。对新成立的文艺团队给予1万元资金扶持,用于配置服装器材等,激发群众组建新社团的积极性。积极为文化社团提供活动场所,接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关部门各尽其力,出资、出力为社团配足、配齐音响器材等演出设备,创造便利的活动条件。鼓励社团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加各类庆典活动和商业演出,为他们对接“商机”。通过政府补一点、文艺队外出参加庆典挣一点、成员自发捐资筹一点的“三个一点”方式,文艺社团日常活动经费有了保障,拥有了“造血能力”。每年举办纳凉晚会、啤酒节、歌手比赛、秦腔大赛等活动,创办“秀水欢歌 幸福千阳”周末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为社团创造更多的表演展示机会。
三、开办“文化夜校”,多部门合力为群众“送才艺”
为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千阳县切实从群众生活习惯及需要出发,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通过开办“文化夜校”的方式为群众“送技能”“送文化”。每年6月—10月,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及时启动延时服务,由18点延长到21点。群众晚饭后到文化馆参观书画作品展览,进行书法、绘画临摹创作等,或者带着孩子到图书馆安静地享受亲子阅读,既增长知识,又培养亲情。县文化馆充分发挥场地优势和专业技术人才力量,在“夜校”为群众提供舞蹈、乐器、美术、书法、非遗文化、瑜伽等文化艺术普及课程,聘请宝鸡市专业教师及县文化馆中级职称以上的老师进行授课。夜校自2023年5月开办以来,已经举办了11期,参加学员达到4500余人次。今年以来,“文化夜校”期期爆满,参与人员逐期攀升,社会反响越来越好。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举办“文化夜校非遗培训班”,由县里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手把手为爱好者教授刺绣与剪纸技艺;县人社局在“文化夜校”不定期地举办生活技能培训班,开设厨艺课、家政课、保健课、育儿课。课程不但吸引上班族,更得到进城务工村民的喜爱,他们通过培训掌握了家政服务技能,增加了就业机会;县总工会联合县体育运动中心在“文化夜校”开展广场舞培训、乒乓球培训等,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与指导,群众掌握了娱乐健身保健知识和技能,热情高涨地投身到公园、广场文化活动中,促成了全县夜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浓厚的“夜文化”氛围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建立了一批群众自发形成、乐于参与、人数众多的文化活动队伍。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锣鼓队、腰鼓队78个,秧歌队88个,广场舞队31个,合唱队、器乐队等7个,戏曲剧团6个共计210个,每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不断提高。通过文化活动成就了一批文化能人,带动和教会了一批文化爱好者,创作了一批群众编写、排练的文化作品;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器乐演奏、健身操、模特走秀、刺绣剪纸、社火演艺等农村文化能人56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