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部门动态

【县文化和旅游局】千阳县:以“一园一村”为龙头 推动“非遗传承+文化服务+产业”融合发展

来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4-12-06 10:47

在千阳县城新区,南边的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北边的燕伋望鲁台景区和中间的文化艺术中心三足鼎立,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构成千阳的“文化地标”,也竖起千阳人民的文化自信。

千阳县是著名的刺绣之乡,西秦刺绣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世世代代的千阳妇女通过刺绣传承着一个个直击心灵的感人故事和教化子孙的朴实道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作品成为记录当地民间文化的实物和符号。2008年西秦刺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多年来,千阳县聚力西秦刺绣的传承与发展,按照“开发保护、传承转化、融合发展”思路,推动西秦刺绣与农商旅的深度融合、文体康一体发展。2022年,县政府出台“支持西秦刺绣产业发展十项措施”,从人才体系建设、产业升级、品牌打造、服务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推动非遗刺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园一村”引领城乡刺绣传承创新发展。“一园”,即“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2020年,千阳县投资800万元建成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室内面积2000平方米,系统呈现西秦刺绣的发展脉络、非遗传承人谱系、刺绣品类的文化内涵和精品展示。馆内设有千阳剪纸展览、刺绣培训基地、电商直播间、刺绣生产车间以及千阳图书馆服务点。整个产业园集非遗产品展示销售、非遗技艺培训、非遗文化交流、产品研发生产、电商推广等五大功能于一身,既是文化产业基地也是以刺绣为主题的新型文化空间,也是一站式感受千阳非遗魅力的“文化会客厅”,每年游客接待达20万人次以上。“一村”,即“西秦刺绣第一村”闫家村。2022年,闫家村以建设“西秦刺绣第一村”为目标,投资1000万元建起1000多平方米的非遗文化传习基地、刺绣工坊、刺绣展厅和刺绣体验馆。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培训大厅,设有50余个绣架和课桌,不仅供本村妇女学习、操作使用,还是宝鸡市主要的刺绣培训基地。村里将刺绣文化元素作为形象符号美化村庄环境。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带文的融合发展思路,把刺绣产业的展示销售、人才培养、研学交流、产业孵化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增长点来培育。到千阳学习刺绣技术、购买产品的人数逐年增多,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旺盛。

“百村千人”培训万名千阳绣娘。 合力“传帮带”为提高广大妇女刺绣技能,县里坚持“高校培训大师、县上培训传承人、镇村培训骨干、合作社提升技能”的思路,采取老年人“长传幼”、工艺大师“带徒弟”、项目培训“产业化”等方式,进行多途径培养。同时,积极做好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申报工作,以及从业10年以上符合条件的刺绣艺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申报工作,做好领军人才的荣誉支持。根据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和需求,采用“固定课堂+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围绕促进妇女创业、工艺创新、电商经营、非遗刺绣文化与现代市场需求等方面开展培训,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借鉴好的经验方法,让妇女群众开眼界阔思路,提高刺绣技艺和综合素质。截至目前,已组织全县开展刺绣产业培训100多期,培训人员6000多人次。县上借助“陕苏合作”的平台,积极引入苏湘粤蜀四大名绣技法与西秦刺绣嫁接,同时与宝鸡文理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培华学院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全面升级西秦刺绣的艺术含金量,开发出民俗文化、仿真刺绣、摆件玩具、儿童服饰、养生保健五大系列、200多个新品种,深受现代人喜欢。校企合作专业化培养技术人才把“非遗进校园”升级为“非遗驻校园”,在县职业中专创办“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王秀萍刺绣工作室”,开展校企合作,有计划地开展常年培训,现场教学、跟班实践,培养一批西秦刺绣大师级技术人才。

“一节一赛”做强全民产业规模“千阳绣娘”大赛,比技能展魅力。2023年5月24日,首届“千阳绣娘”创业创新技能大赛在千阳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开赛,百名绣娘飞针走线,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绣在方寸间。大赛由宝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千阳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旨在培育千阳绣娘品牌,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2018年,千阳县创办首届香包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七届,成为宝鸡文化旅游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也让宝鸡地区的端午佳节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每年香包节也是千阳县的一次文化交流盛会,数十万种各式各样的香包令人眼花缭乱,秦腔展演等文化活动好戏连台,刺绣产品展销、农特产品展销把千阳好物尽数呈现。省内外的游客纷纷前来旅游购物,带动千阳文化和商贸活动进入高峰。大会期间非遗进校园、千阳绣娘表彰大会等活动更是进一步增强了千阳人的文化自豪感。“一节一赛”为千阳绣娘创造了一个展示才艺,彰显自我价值的舞台,作为文化和旅游完美融合的节庆活动,也成为千阳刺绣产业和地方经济的驱动器。

千阳县每年培训绣娘1000多人,目前有省市级非遗传承人15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人、技术能手3人,国家乡村工匠名师1人,“千阳绣娘”成为全省劳务品牌。刺绣文化产业园采取社区工厂模式,安排就业150多人,带动就业3000多人,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被省文化厅表彰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镇村采取“协会+合作社+绣娘”的模式引导21个刺绣合作社,带动1.2万名妇女家门口就业创业。2023年镇村销售产品680万件,产值8600万元,人均增收4000元,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10月,“千阳县刺绣非遗采风游”入选省农业农村厅秋季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成功打造非遗产业化开发、西秦刺绣、千阳绣娘、庭院经济四大品牌,实现了“生产在村内、销售在全国”,成为文旅部命名的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品牌项目、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入选非遗工坊建设典型案例。创新发展经验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专题宣传,庭院经济经验全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