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千阳县财政局借助新上线的陕西省本级政府公物仓平台,成功将全县闲置的71台空调、21套办公桌椅等办公资产精准匹配至15家预算单位,预计节约财政资金50余万元。这一“账本上的资源流动”,成为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生动基层实践。
将闲置资产遇上公物仓管理新机制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闲置问题是财政管理中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千阳县部分单位办公场所搬迁及设备更新,形成了大量“账上有、实际闲”的资产,包括多年未启封的空调、蒙尘的会议桌椅和库房中散落的办公家具,资产总值超过200万元。
“这些资产处置起来容易违规,存放又占用空间,调剂又缺乏平台”一位县财政局干部道出了曾经的困惑。
面对这一难题,今年以来,千阳县财政局深入调研、大胆创新,依托财政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和全国资产调剂共享平台,积极接入陕西省全国公物仓应用服务平台,推动建立国有资产信息“一网汇聚”大格局。千阳县积极抓住这一机遇,率先打通闲置资产与预算单位需求之间的数字化通道。通过下沉单位了解实际情况、召开座谈会听取单位意见、下发征求意见建议函等方式最终形成了符合千阳县实际的资产盘活思路。
公物仓实现死资产向活资源转变
县财政局成立由局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印发《千阳县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盘活工作方案》,明确“三权分立”机制,即财政局行使统筹权、原单位出让资产所有权、接收单位获得资产所有权,有效破解了权责纠纷问题。通过创新实施“三查法”精准锁定资产:首先组织单位开展自查,11家搬迁单位逐件登记闲置资产并标注使用状态,建立详细资产档案;然后由财政部门下沉预算单位进行现场复核,比对资产系统数据与实物,并通过省级平台发布真实准确信息;最后精准对接需求,将“死资产”变成“活资源”,盘活至新组建单位及设施陈旧紧缺的乡镇人民政府,建立动态“需求清单”。
县财政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闲置资产盘活使用效益最大化,通过线上平台实现资产信息透明化共享,通过线下组织现场看样、试用,确保供需双方达成满意。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紧急需求开辟绿色通道。本次盘活最终确定可盘活资产211件,其中空调71台、办公桌椅21套,成功匹配15家接收单位,实现“账实对应、供需联通”。盘活流程大幅简化,办理周期大力压缩。
小节约撬动大治理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本次盘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节约财政资金50余万元,将资产周转率从原来的25%提升至40%,闲置率从19%降至9%。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新增资产购置审批与存量资产盘活挂钩”的硬约束机制,有效强化单位“非必要不购置”意识。张家塬镇人民政府通过公物仓调剂实现“零成本”获配10台空调,省下的资金全部投入镇域产业项目。
千阳实践为全国资产盘活提供可复制经验
千阳县闲置资产盘活的成功实践,为破解全国行政事业性资产闲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数字赋能是基础,通过接入统一平台实现资产信息“一网汇聚”;机制创新是关键,明确“三权分立”解决责任归属难题;流程再造是保障,极简审批流程提升盘活效率;绩效挂钩是长效动力,将盘活成效纳入单位考核体系。
千阳县的探索证明,盘活资产不仅是处置旧货,更是一场资源价值观的重塑。当空调再度送风、桌椅承载新使命,节约型政府的理念已深入每个治理环节。正如千阳县政府公物仓负责人所说:“让资产流动起来,才能挤出财政水分,滋养民生丰润。”这场静悄悄的资产革命,正推动基层治理从“花钱养设备”迈向“存量创效益”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