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是对全民的服务,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年轻人因工作繁忙、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娱乐方式多,对政府“送文化”服务的需求并不强烈,最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体是老人、孩子等特殊群体,文化服务带给他们的不只是快乐,更是爱的陪伴,是人情的温暖。千阳县把留守老人和儿童作为重点服务人群,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开展一系列“文化帮扶”活动。让“一老一小”首先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温暖。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千阳外出务工人员的“放心工程”。
一是启动“一园三轴四支撑”康养工程。千阳县围绕“一老一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实际需求,着力实施农村互助幸福院和儿童成长家园的全覆盖。1.拿出真金白银建设“儿童成长家园”,用爱心伴随孩子们的童年。千阳县政府积极争取300余万元项目资金,选择人口较多的村(社区)分别建成26所“儿童成长家园”,占全县村(社区)的40%,基本覆盖了人口大村。以乡村振兴工作队、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学生“三支力量”为主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主要服务留守儿童。把对留守儿童的文化服务计入乡村振兴工作队干部考核内容。通过这些措施,县里招募54名志愿者,安排在26个儿童成长家园,常态化开设课后辅导班、假期培训班、暑期托管班等,为留守儿童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培养习惯,养成爱好,切实解决了留守家庭的难题,为在远方打工的父母安心赚钱养家提供服务保障。千阳全县有65个农村幸福互助院和3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为敬老院配置棋牌室、文化娱乐室,锻炼康复室,图书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县文旅局组织文化艺术团、民间文艺协会、文艺爱好者建立涵盖县、镇、村(社区)三级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依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将各种“文化大餐”送到敬老院和儿童成长家园,让“一老一小”优先享受优质的文化服务。
二是推动“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文化品牌建设。在“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工作中明确要求每个镇村必须打造1—2个文化品牌,以此督促镇村切实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各镇村纷纷把服务重点锁定“一老一少”,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树文化品牌。张家塬镇启动“文化润苗”志愿服务项目,依托占地1200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站,以“儿童成长家园”为中心,通过“党支部+文化志愿服务队”模式,成立27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为全镇11个行政村的儿童提供公益文化服务。志愿者广泛收集留守儿童的需求点,根据青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心理和教育大纲需求,确定留守儿童素质提升、心理疏导和安全防护三大志愿服务内容,在周末、寒暑假期间开办国画基础、剪纸手工、快板表演、快乐阅读等公益辅导班。志愿者“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用陪伴为孩子们营造家的感觉,解决了家长在外务工的后顾之忧。城关镇西新区社区创办“小水滴儿童成长乐园”爱心托管班,帮助儿童度过一个思想有引领、安全有保障、健康有呵护、情感有抚慰的快乐假期。开班以来,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老师精心设计课程、认真准备,为孩子们带来了破冰活动、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故事宣讲、趣味英语、音乐教育、图书馆VR体验、读书分享会、非遗剪纸培训、体能训练、科普地理知识讲座、军事教育培训、手工创造等多门课程,切实帮助辖区儿童度过了一个健康、安全、文明、愉快、有意义的假期,受到家长们的高度赞誉。
三是志愿者服务为“一老一小”“种”文化。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培育“小蜜蜂”和“向日葵”文化志愿服务队,组织他们走进乡村、走进敬老院、走进学校,让公共文化服务接地气、入人心。依托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建党节、七夕节等主题节日,县文化馆选派文化志愿者进村入寨,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精准化文化服务,创作说唱、街舞、小剧场话剧节目,将文化创意融入乡村生活场景,为农村老年人、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送上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丰富节日内涵,营造欢乐的节日氛围。县图书馆组织开展“好书伴成长·图书进学校”系列活动,组织志愿者走进镇村中小学、幼儿园为乡村孩子们送去适合年龄段课外读物,有针对性地开展诗文咏诵、科普阅读、传统文化导读活动,引导孩子们从书中看到更大的世界。针对老年群体,志愿者们开展养生、保健、节气、健身等专题阅读、讲座,让老年人老有所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千阳县以“一老一少”为重点,通过优化设施建设、组建志愿者队伍,建立考核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对特殊群体形成稳定持续的志愿关爱服务,缩短了城乡差异。2022年以来,“小蜜蜂”“向日葵”两支志愿者文化服务队已发展志愿者197人,累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6场,服务人数超过6000余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190余场次,为7万余人提供了咨询、阅读引导等服务,平均每人每年开展志愿服务270小时以上。2023年千阳县被陕西省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命名为“陕西省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千阳县整合政府资源通过制度化干预,让服务有了持续性、稳定性保障,为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做出了新尝试。